close

在IC設計產業一片蕭條之際,台灣IC設計廠商在電源管理IC大舉竄出,向上挑戰更高難度的類比IC領域,將會是台灣IC設計產業持續與國際廠商的競賽中,最重要的看盤焦點之一。
類比IC全面起飛/
台灣IC設計 另個崛起的新希望

採訪‧撰文= 李欣岳
時序進入科技產業的傳統旺季,「中秋變盤說」充斥著台灣股市。9月底,美林證券更指出,預估9月IC設計股王聯發科的營收,將出現歷年來9月首度衰退,台灣IC設計的競爭力是否面臨瓶頸?
競爭力的下滑,直接反應在台灣IC設計廠商整體的毛利率上。美林證券分析師程正樺指出,台灣主要的IC設計大廠,目前還是靠最初起家的產品賺到錢,在後續開發的產品線上,往往已是多家廠商競爭激烈的領域,儘管新產品開出,卻沒有享受到高毛利率的好處;在舊產品逐漸成熟,新產品又不夠創新的情況,激烈的價格廝殺使得台灣IC設計產業整體的毛利率,下半年已跌到30%左右。
類比IC主要扮演 產品支援角色
在IC設計一片蕭條之際,這兩年來自類比IC領域的廠商紛紛崛起,成了台灣下一波成長的新希望。過去台灣以資訊產業為主,直接使得IC設計廠商,也因此集中在處理0、1訊號的數位IC領域,但在類比IC領域中,處理的是聲音、光線、顏色、溫度等真實世界的物理現象,資料型態呈現連續性,透過類比IC來連接「機器與環境」或「使用者與機器」的界面。
「一個好的類比IC工程師,得要經過3到5年『熬』的過程,才能處理這些物理現象比較得心應手,真正能獨當一面,至少要10年的時間,而過去多數剛從學校畢業的工程師,會選擇那時當紅的數位IC領域,」今年剛成立的類比IC設計廠商擎力專案經理廖思翰指出。但隨著EDA(電路設計自動化)軟體越來越進步,數位IC的線路普遍可透過程式模擬與設計,逐漸取代了人力開發,也促使數位IC的廠商更願意殺價競爭,使得這幾年面臨到成長瓶頸,轉往技術門檻更高的類比IC,成了重要的轉型升級關鍵。
在產品規格變動有限的特性下,能夠大規模應用量產的電源管理IC,就成為台灣IC設計產業轉入類比IC領域中,最重要的一塊市場。在現在各項科技系統產品中,各元件(如主機板中的CPU、晶片組、Graphic、DRAM……等)在電壓的使用上有不同的應用範圍,並且在省電、環境等綠色概念下,休眠、低速、高速運轉…等各種狀態、不同效率的呈現,在電源控制上有極複雜的需求,這其中,所有參與管制功能的IC都可被稱為電源管理IC。
「一個類比IC的成熟工程師,要完整了解上、中、下游產業的能力,其中,系統能力更是不能缺乏,」台灣電源管理IC龍頭立錡系統開發處副總經理馬代駿指出。由於類比IC主要扮演產品支援的角色,以電源管理IC為例,可應用在主機板、CPU、電源供應器或是數位相機等各式產品上,沒有具備完整產品以及系統的能力,就無法真正滿足客戶需要,而台灣下游硬體完整的生產聚落,就成為相關電源管理IC廠商成長最重要的支援。
電源管理IC是 電子產品的關鍵
由於前景可期,這兩年來,陸續有多家廠商投入,目前約有20家IC設計廠商投入電源管理領域。根據工研院IEK估計,今年下半年,台灣電源管理IC成長率約為一成,是表現較好的類別,「售價只要幾美元的電源管理IC,卻是電子產品的大關鍵,」工研院IEK電子資訊研究組經理陳梧桐指出,由於提供系統的電流能否穩定,直接牽涉到電子產品的效能,電流不穩甚至會讓整個系統燒掉,因此硬體廠商對晶片供應商的認證嚴格,時間往往長達2到3年,供應商與客戶間的關係相對較為穩定,目前台灣廠商仍在起步成長階段,重點在持續累積技術實力與國際大廠競爭,短期內絕無一窩蜂搶進導致價格崩盤的問題,「類比IC產品有技術累積性,廠商的優勢可以延續,比較不會有『一代拳王』式的暴起暴落。」元大京華投顧分析師王文宏指出。
這幾年電源管理IC領域的廠商快速崛起,也反映出台灣這個產業聚落逐漸完整。這塊領域發展初期,由於人材及國內晶圓廠製程多以數位IC為主,在產能及生產成本無法取得優勢的情況下,發展十分艱辛,直到最近五年,8吋廠開始成為數位IC的製造主流後,台積電、聯電、漢磊、茂矽等晶圓廠在8吋以下的5、6吋廠,開始面臨尋找新代工產品填補產能的壓力,促使了只需0.35微米以上,不需要到8吋廠生產的類比IC,找到了代工來源,因此在類比IC上,更有與國際IDM大廠競爭的實力,而結合台灣在PC、筆記型電腦、手機、數位相機龐大的製造基礎,進而碰撞出這幾年在電源管理IC上的蓬勃發展。
台灣IC設計廠商在電源管理IC大舉竄出,背後擁有頗耐人尋味的產業時空背景,而由此領域做敲門磚,向上挑戰更高難度的類比IC領域,將會是台灣IC設計產業持續與國際廠商的競賽中,最重要的看盤焦點之一。(轉載自數位時代雙週第91期)

台灣類比IC產業聚落成型
晶圓廠產能充分支援
近5年來,晶圓生產逐步邁入8吋、12吋廠,先進製程推進至.13微米以下,包括立生的5吋廠,台積電、聯電、漢磊、元隆、茂矽的6吋廠,甚至世界先進最早的8吋廠,都面臨成熟製程找尋新代工產品的情況,而製程以.35微米以上的類比IC,就成了這些舊晶圓廠努力開發的新客戶,進而解決了相關沒有晶圓廠的IC設計廠商生產問題。

封裝、測試廠商相繼投入
台灣規模較小、走利基市場的封裝、測試廠商,包括菱生、誠遠、勤益等,陸續投入類比IC領域的封裝以及測試,在晶片後段的生產上,解決各廠商的需求。

IC設計廠商
大規模切入電源管理領域
由於電源管理控制IC的市場規模龐大,台灣又擁有龐大的下游硬體產業,使得近幾年來多家切入類比IC的廠商,紛紛以電源管理控制IC為主要目標,目前包括立錡、沛亨、茂達、崇茂、安茂、致新、尼克森、富晶、圓創、富微、遠翔、擎力等投入電源相關的IC設計廠商,約有超過二十家。

逐漸進入台灣下游
硬體產業供應鏈
主機板、CPU、繪圖卡、光碟機、DRAM、筆記型電腦、風扇、數位相機、手機、網路設備、LED、LCD面板

 

<取自數位時代雙週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eywin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