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錢MONEY雜誌提供

會計準則三十四號公報正式上路,自此,企業手中的金
融商品將以公平價值評價,其直接影響,是金融類股的
財報數字與股價表現都將波動加劇,投資風險與投資屬
性也就自此改變,此外,對於部份熱衷財務操作的電子
股來說,三十四號公報也像是把照妖鏡。

今年起,金融股的獲利數字可能變得「動感十足」!三
十四號公報上路之後,企業手中持有的金融商品必須以
公平市價加以評價,並在當期財務報表認列價值變動的
損益,這樣一來,隨著台灣投資市場的多空快速輪迴,
滿手金融商品的金融類股,財報帳面盈餘數字確實可能
愈來愈像雲霄飛車,一會兒向上高飛,一會兒向下衝低

※金融商品抓滿手  金融股首當其衝

所謂三十四號公報,即是「金融商品之會計處理準則」
,其精神在於讓公司持有金融商品的真實價值能夠充份
反映於財務報表,這裡所說的金融商品,包括股票、債
券,以及各種衍生性商品等等,從「提升財報透明度」
的角度來說,三十四號公報絕對有其正面意義,但若論
及股票操作層面,卻也會造成金融股的投資風險向上提
升,盈餘表現開始動盪只是其一,隨之而來的影響層面
,尚包括公司淨值可能上下波動、會計成本墊高、衍生
性商品需求降低造成銀行及證券業者業務量委縮,以及
配股能力可能低於獲利數字等。

而除了金融股之外,法人認為,對於部份大量操作衍生
性金融商品的中小型電子股來說,可能也會因為三十四
號公報的實施,而讓財務操作失利的潛在風險提早曝光
,致使股價波動加劇。總體而言,新制甫一上路,盤面
不少類股族群難免受到直接或間接影響,因此,說到二
○○六年的股市投資新課題,三十四號公報恐怕是門必
修課程。

※從前報憂不報喜  往後報喜也報憂

究竟,三十四號公報會對企業財報造成多大的變化呢?
先從基本觀念開始談起,在過去,企業編列財務報表時
,對於手中持有金融商品的評價標準多半採用「成本市
價孰低法」,簡單來說,成本市價孰低法的結果就是「
報憂不報喜」,若是企業手中轉投資持股的股價跌破成
本,財報必須「報憂」,反映投資損失,而若是股價上
漲,則「不報喜」,帳面認列仍然只以成本價計算,等
於是低估了公司的實際價值。至於衍生性商品,過去通
常只在財報的附註說明當中,列出衍生性商品的投資概
況,這種作法稱為「表外認列」。

然在三十四號公報實施之後,可說是全然扭轉了上述情
況,首先,企業必須將手中持有的金融商品分為三大類
型,分別是「交易目的」、「備供出售」、「持有至到
期日」等,其中,歸類為「持有至到期日」的金融商品
,其會計評價方式大致仍與過去無異,當然,業界會把
此一選項列為第一優先,可惜,要歸類為「持有至到期
日」,必須是「公司有意圖且有能力持有至到期」,但
就一般情況來看,企業手中多數的金融商品並不符合此
一條件,因此,必須被歸類為「交易目的」或「備供出
售」兩部份。這下子,問題來了。

若把金融商品列入「交易目的」類別,則商品市價漲跌
變化所造成的盈虧,將直接列入損益表,就像是計算共
同基金在一段期間之內的投資績效一般,而這「績效」
將影響企業當期損益。至於「備供出售」的部份,則是
把金融商品的「績效」連動於資產負債表裡的股東權益
部份,而股東權益也就是一般投資人所熟知的淨值,換
句話說,當企業手中被列入「備供出售」的金融商品出
現價格波動,那麼,公司淨值也就必然跟著上下跳動。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衍生性商品也須服從上述分類法則
,自然的,企業財報對於衍生性商品的認列,也從過去
的「表外認列」轉為「表內認列」,企業對衍生性商品
的操作優劣,可從財報上的損益表或資產負債表當中一
眼看穿,而不再能掩藏於散戶鮮少詳察的附註說明。

◆34號公報影響一:金融股盈餘翻來覆去

財報長得美不美,當然會反映於股價表現,這也是市場
普遍把金融股視為三十四號公報首要影響對象的原因,
對於不少的銀行、證券、壽險業者來說,轉投資效益常
是重要獲利來源,公司滿手金融商品,三十四號公報實
施之後,財報變動的狀況自然最為明顯。

法人分析,當金融商品價值的認列從「報憂不報喜」調
整為「報憂也報喜」之後,可以想見,首先必然會有部
份資產股與金融股出現盈餘大豐收的狀況,原因就是公
司必須讓過去累積的「潛在利益」一次反映於損益表當
中,然而,這次的大豐收也就像是股票市場所說的「利
多出盡」,接下來,就是公司操盤奶O見真章的時候了
,如果大盤表現不佳,或是公司操盤不力,那麼下一季
的財務報表也會立即反應,盈餘瞬間衰退,或是淨值向
下調整。

※波動加劇風險升高  壽險股像指數基金

「金融股的財報可能會一季大賺、一季大賠,高度波動
之下,投資風險提高,搞不好,會影響長期投資性買盤
介入的意願。」某位投信經理人表示,三十四號公報恐
會造成部份金融股的投資難度提高,但從另一角度來想
,股價波動變得劇烈之後,投資人藉由個股選擇權套利
的空間也就變大了,因此,散戶不妨可以開始留意「行
情冷到不行」的個股選擇權,鎖定金控股相關標的,觀
察是否出現較為明確的套利機會。

而若更進一步的延伸來看,對於投資部位動輒達到千億
元以上規模的壽險業者來說,由於在金融商品的佈局廣
泛多元,投資績效很有可能緊緊跟隨市場多空變化,在
三十四號公報效應之下,未來壽險業者的財報數字與市
場多空可能緊密連動,股價反應財報,於是,股價漲跌
也就會與市場多空高度相關,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李長庚
認為,這種趨勢,很有可能會讓壽險股或壽險為主的金
控股成為「指數基金」的替代品,在未來,壽險股價會
隨著大盤漲跌或景氣多空而動,如果你能夠準確預測大
盤走勢,那麼,十分適合對壽險股進行中短期操作,然
也因為股價波動加劇,所以不適合一般短線散戶冒然介
入。

◆34號公報影響二: 銀行證券業商機驟減

不過,壽險業者此際或麥暀ㄛO擔心投資人如何看待自
家股票的時候,事實上,眾家財務長真正煩惱的問題有
兩個,首先,上千億元族繁不及備載的金融商品究竟應
該怎麼分類才有利?其次,釵H衍生性金融商品沒有「
市價」可循,又該如何符合三十四號公報的要求,定期
以「公平價值」入帳?要解決兩個問題,恐怕終得仰賴
專業會計師的建議與服務,甚至再砸銀子建置金融商品
評價系統,這下子,會計作業的成本難免大幅增加了,
此一情況,可以進一步討論到三十四號公報對金融股所
產生的另一層面「外部衝擊」。

「價格愈高、需求愈低」這是經濟學的不變鐵則,在三
十四號公報之下,衍生性商品玩得愈兇,會計成本也就
愈高,那麼,衍生性商品的市場需求自然受到壓抑,不
只如此,既然衍生性商品的操作狀況將會影響公司盈餘
數字或股東權益,成為公司財報帳面的一項變數,那麼
對於有心維持穩健財務表現的業者來說,必然也會降低
衍生性商品的著墨,如此一來,發行衍生性商品的銀行
、證券業者難免遭到業務量減少的衝擊,多少影響業者
獲利空間。

◆34號公報影響三: 賺錢不代表就能配股

前面提到,金融商品若是歸類為「交易目的」,會影響
公司損益表的盈餘數字,直接左右股價表現,而若歸類
為「備供出售」,則會影響公司股東權益,乍看之下,
似乎對股價較無立即性的直接衝擊,可惜,事情沒有想
像中的簡單,金管會在去年十二月初作成決議,「備供
出售」的金融商品若有未實現損失,必須依損失額度全
數提列「特別盈餘公積」,用白話解釋,如果「備供出
售」金融商品出現跌價損失,雖然不影響損益表上的帳
面獲利數字,但這些獲利卻有部份必須「凍結」,「備
供出售」損失了多少,獲利就得凍結多少。

這種作法,直接影響到公司的配股配息能力,簡單舉例
,如果公司今年賺了十億元,但「備供出售」部位同樣
損失了十億元,雖然損益表上仍可看到十億元的盈餘,
但公司卻發不出股利,因為賺到的十億元,全部都得提
撥作為「特別盈餘公積」。

所以,三十四號公報實施之後,不排除會出現「配股能
力低於獲利能力」,甚至是「公司賺錢卻無力配股」的
怪異現象,也就因為如此,當個股的股東權益受到備供
出售部位影響時,就算無礙於帳面上的獲利金額,但恐
怕仍將引起市場警覺,進而壓抑股價空間。

相較於金融股,三十四號公報對傳產或電子股來說,影
響層面或陶瘥瞻@些,然而投信業者提醒投資人,還是
得要小心遇到那種「愛玩又不會玩」的公司。

◆34號公報影響四: 電子股地雷提前引爆

「記不記得前年的飛宏、宇詮、大騰等個股,當時都是
因為衍生性商品玩過了頭,才導致聲請重整命運。」投
信指出,部份電子業者的財務操作經驗不足,卻又熱衷
衍生性商品的遊戲,三十四號公報實施後,這些公司若
有「凸鎚」狀況,「地雷」不會拖到最後一刻才赫然引
爆,而是會在財報當中陸續出現脫軌演出。

因此,建議投資人可針對手中持股,多加利用「公開資
訊觀測站」網站,檢視個股在衍生性商品的著墨程度,
而由於多數上市櫃業者多會藉由遠期外匯規避匯率風險
,因此觀察重點或野I以放在期貨、選擇權等部份,某
種程度來說,在期貨及選擇權部份著墨較多者,相對較
有可能是公司熱衷於衍生性商品的財務槓桿操作,受到
三十四號公報衝擊的風險也較高。

當然,這些個股的獲利也有可能因為衍生性商品操作順
利而飆高,但換個角度想,當公司把心思都用在短線上
的財務操作,而非提升本業經營,那麼,這種公司也不
值得你長期投資吧!

文/楊紹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eywin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