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科技財富雜誌提供  

看到產能過剩,就會使人想到蕭條、想到資源浪費、想
到必須設置行業進入門檻、實行產能計划管制。其實,
市場經濟一定是相對過剩經濟。

2005年,《中國科技財富》三次提醒讀者中國經濟面臨
產能過剩的危險。第8期訪談經濟學家王小魯《產能過剩
加劇通縮風險》﹔第10期訪問經濟學家王建《從消費品
過剩到工業原材料過剩》﹔第11期文章《誰妨礙了我們
消費》。

歲末,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
主任馬凱說:“目前,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
電石、汽車、銅冶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水泥、電
力、煤炭、紡織行業也潛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具體來
看,鋼鐵產業生產能力已經大于市場需求1.2億噸,可是
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擬建能力8000萬噸。電解鋁行
業產能已經高達1030萬噸,閑置能力就有260萬噸。鐵合
金行業現有生產能力2213萬噸,企業開工率僅有40%左
右。焦炭行業產能超出需求1億噸,還有在建和擬建能力
各3000萬噸。電石行業現有生產能力1600萬噸,有一半
能力放空。銅冶煉行業建設總能力205萬噸,是2004年底
的1.3倍,2007年底將形成近370萬噸的能力,遠遠超過
當年國內銅精礦預計保障能力。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
200萬輛,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划的新上能
力達800萬輛。”

隨著產能過剩,整個經濟出現通縮跡象。在企業方面,
隨著產品價格的下降,企業利潤大幅度下降,虧損面增
加。2005年前三個季度,企業虧損額比前一年同期增加
57%。在金融方面,銀行已經全面存差,貸存比已經下降
到70%。儲蓄率居高不下,而且還在上升。隨著債券價格
上升,收益率急劇下降,銀行短期拆借利率下降,貨幣
的流動性在放緩。在市場需求方面,貿易順差持續增加
,進口需求不振,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已經提高到接近
70%, 國內消費品需求增速不高,全年通貨膨脹率CPI估
計不會超過2%。由于2002年-2004年中國投資增長連續三
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而投資形成產能有一個大約5年
左右的周期,因此2006年-2007年產能過剩的情況還會加
劇。

※制度變革:從短缺到過剩

從計划經濟建立開始,中國就開始了短缺經濟時期。在
那個時期生活過的人不會忘記,市場上什么都短缺,從
自行車、手表、收音機等耐用消費品到布匹、服裝、糧
食、肉類、雞蛋、副食甚至火柴等日用品都需要票証才
能買到。那時候最好干的工作是銷售,最難干的是采購

對于計划經濟時期的市場特征,8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學
界十分流行的一本書叫《短缺經濟學》,其作者匈牙利
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內分析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企業的預算約束是硬的,就是說企業虧損達到資不抵
債的程度,企業就會倒閉。而在計划經濟下企業沒有預
算約束,或者說是軟化的,就是說企業無論虧損到什么
程度,由于政府的“父愛”會給他注入新的資源,企業
都不會倒閉。所以,在計划經濟時期,企業所需的投入
很多,產出很少。企業經理人員的主要工作是爭取投資
,新的投資爭取到了,馬上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投資飢渴
,必須要新的、更多的投資注入,所以,整個社會經濟
運行呈現出“短缺經濟”的特征。

短缺經濟時期整個社會的需求是個無底洞,無論有多少
供給也滿足不了需求。然而實際上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
很低,消費品嚴重匱乏。整個社會處在一個為滿足投資
飢渴而周轉的惡性循環中,煉鋼是為了修鐵路、修鐵路
是為了運煤、運煤是為了煉鋼,體制低效率吞噬了社會
資源。

而中國改革開放以后,首先,從農村包產到戶開始進行
了企業制度改革,強化了企業的預算約束。企業能否生
存逐漸靠從政府獲得資源的能力轉變到滿足市場的能力
。投入到企業的資金,無論是來自政府、私人、銀行或
外資,不再無聲無息的消失,而是迅速轉化為產能,這
是中國告別短缺經濟的根本原因。

其次,政府對于經濟管制逐漸放松,私人和民營企業不
斷可以進入原來受政府管制的各個領域。改革開放伊始
,為調動人民生產積極性,首先增加了農民和城市居民
的收入,并且給出了這樣一個預期:好好干,收入還會
增加。壓抑了30年的消費需求隨著收入增加而一下子爆
發出來,而社會產能卻不能同比增加,政府也沒有辦法
靠自己的能力滿足產能的增加。政府每每遇到產能匱乏
造成時采取的辦法就是放棄管制,當時的口號就是“國
家、集體、個人一齊上。”要知道,中國有25000萬個相
當于企業的經濟單位,比美國全國人口都多。這些經濟
體求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隨著管制的逐漸放棄,依次
填平了各種產能缺口。

從1978年到1996年,除鐵路、汽車、電力這樣仍然由政
府管制的部門和石油這樣資源約束的產業部門,基本上
填平了供給缺口。實踐証明,自由市場經濟是增加供給
的最佳途徑。

第三,中國的政府架構是世界上最適合滿足產能增加的
政府結構。地方政府就好像是一個集團公司,為了增加
當地就業和稅收,地方政府在滿足投資需求方面的效率
奇高。這個效率高到讓外資吃驚的程度。台灣電子電工
公會評論說,在台灣獲得一幅工業用地常常需要几年時
間,而在大陸可能只需要一個月時間就可以辦齊各種手
續。要知道,中國有2000多個縣政府,就是有2000多個
這樣的集團公司。

第四,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儲蓄
缺口,這要靠吸引外資來彌補。而中國政治在20多年中
非常穩定、經濟比較優勢明顯、市場廣大,是跨國公司
理想的投資場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吸引外國投資
(FDI)近萬億美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投資
環境越來越好,形成以全球之資財來滿足擴充中國產能
需要的局面,中國產能增加的速度豈能不快?

第五,民營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建立了儲蓄通
往投資的直通車。到目前為止,民營資本投資占到全社
會新增投資70%的水平,這部分投資不僅數量大,而且形
成產能的效率高、時間短。

中國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填平供給缺口的速度越來越快
,近年來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以電力裝機容量為例,由
于政府在90年代后期的不當管制,電力供應能力從2002
年開始出現供給缺口,一些地方開始缺電,中國開始了
為期三年的電力建設高潮。2003年、2004年連續2年中國
的電力新增裝機容量超過每年5000萬千瓦。電力投資規
模大、建設期長、投資回收相對比較慢,過去是吸引外
資的重點,現在對于中國投資家們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中國的產能擴充能力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中國告別短缺經濟進入過剩經濟是中國20年
來改革開放的必然成果。產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
中國人民克勤克儉干出來的,永遠告別短缺經濟是中國
人民的福祉。

※健康的經濟都是產能相對過剩

看到產能過剩,就會使人想到蕭條、想到資源浪費、想
到必須設置行業進入門檻、實行產能計划管制。其實,
市場經濟一定是相對過剩經濟。

首先,什么叫產能就是一個大問題。比如,寶鋼的產能
和某縣小鋼廠的產能是不是一樣的產能?是不是產能應
該控制在那個小鋼廠的開工能力也是百分之百的發揮為
合適?是不是寶鋼為保護小鋼廠噸鋼成本1000元的產能
而不能擴充噸鋼成本500元的產能?或者說成本1000元的
產能是不是就應該過剩?

其次,沒有產能一定程度的過剩,就沒有競爭。如果產
品永遠供不應求,廠商生產出來無論質次價高還是物美
價廉一律都有用戶的卡車等在門口拉走,誰愿費心思改
進技朮、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第三,產能過剩是創新的源動力。如果沒有產能過剩,
就沒有必要創新以重新獲得競爭優勢。

所以,要求產能絕對等于需求的提法,就是計划經濟的
變種。

但是,某些原因造成的產能過剩是應該避免的,比如,
1、市場信號失真造成的產能過剩。

2、不公平競爭造成的產能過剩。

3、政府行為造成的產能過剩。

這些恰恰是應該通過改革加以改善,應對產能過剩的局
面,絕對不能走回頭路。

※為什么供給沒有創造需求

產能過剩是相對于需求而言的。

按薩伊定律:需求創造供給。如果供給也能夠自然創造
需求的話,怎么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呢?產能的產生
就會創造需求,而且投資還會有乘數作用。比如,購買
了裝備就會給裝備廠家提供銷售和利潤、支付工人工資
而購買消費品,而工人的購買又為商業和消費品廠家提
供了銷售和利潤,下游廠商完成的銷售額和利潤又會形
成新的購買力和投資,為什么會有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
產生呢?

凱恩斯的分析指出,在完全市場經濟中,供給=需求,投
資=儲蓄,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經濟過剩危機呢?原因在于
有效需求不足。為什么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呢?原
因在于人們出于防衛、安全、方便等動機而有持有貨幣
的偏好,造成了貨幣流動性陷阱,使需求小于供給。

在《誰妨礙了我們消費》一文中,我們分析造成妨礙中
國人民消費的几個主要原因,其中主要有:指導思想誤
差、公共福利不足、人民儲蓄防衛需求過高、農民收入
過低、城市化水平過低、貧富差距過大等原因強化了中
國人民的持幣偏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這些原因使得中國的最終消費需求增速遠遠低于產能的
增速,最終消費需求在GDP中的比例很低,而且越來越低
,需求不振才是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總體說來,中國
的產能過剩仍然是在低消費水平的情況下的產能過剩,
而不是高消費水平下的產能過剩。

※公共產品和服務仍然是短缺經濟

雖然好像各個行業的產能表現出過剩的跡象,但是中國
的公共產品仍然供給不足,之所以沒有表現出價格上漲
是由于價格管制。

比如城市化水平很低,几億農民根本享受不到城市生活
。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還遠不夠普及、醫
療服務水平仍然很低。在養老、社會福利、醫療保障等
公共產品和社會福利等方面,中國的人均水平仍然極低

中國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偏低,在最近的國家統計局
調整GDP數據后接近40%左右,而在調整前只有30%左右
,這和發達國家相比相差極大。

在產能過剩的局面下,可能是服務業發展的良機。在這
種情況下,企業會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技朮升級和產業
升級,直接帶來的后果可能是制造業、服務業的繁榮。
在產能過剩的局面下,資金會急于尋找出路,政府也會
為鼓勵就業而愿意資助就業能力強的第三產業的發展,
因此,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是投資第三產業的良機。
※堅持市場取向改革

面對產能過剩的局面,主張設立各種產業進入門檻的呼
聲又甚囂塵上,并且已經成為主流政策意見,這是非常
令人擔心的事情。

如果因為產能過剩,采取臨時的、對策性的行政手段控
制產能,并不利于結構調整,反而會產生路徑依賴。會
給特殊的利益集團建立一個激勵信號,他們以后也可以
完全不顧市場信息胡亂地擴產、擴能,因為他們相信政
府會采取措施保護他們。尤其是國有企業,更加依賴政
府的父愛,產生新的投資飢渴。

我們的看法是,在產能過剩的局面下政府仍然應該秉持
公平、公正、鼓勵競爭的政策,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
政府應該意識到,短缺經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政府的
工作方向應該從約束需求、強化供給走向刺激需求、放
棄供給管理。在降息、擴大財政投資等傳統刺激需求手
段都無法用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今天,更加考驗政府
的改革決心和能力。

作者:崔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eywin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